1868年 ~ 1912年
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迅速增强,开始推行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其核心目标之一便是侵略中国。这一政策的思想根源可追溯至明治初期的“征韩论”以及福泽谕吉等人的“脱亚入欧”思想。日本通过甲午战争(1894-1895)击败清朝,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并攫取巨额赔款,其侵略野心初步得逞。据资料显示,此次战争的胜利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潮,并为其后续的侵华行动积累了资本和经验。日俄战争(1904-1905)后,日本又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中国东北南部的权益,设立了关东都督府和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满铁),作为其进一步侵略中国东北的据点和经济工具。
1927年06月27日 ~ 1927年07月07日
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东京主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确立了先夺“满蒙”、再取整个中国的侵略总方针。会后,田中义一根据会议精神向天皇呈递了《田中奏折》,其中明确提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扩张战略。有观点认为,尽管关于《田中奏折》真伪问题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但其内容与日本此后的一系列侵略行动高度吻合,因此被视为日本侵华战略意图的重要体现。此次会议标志着日本对华侵略进入了一个有纲领、有计划的新阶段,为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1931年09月18日 ~ 1932年02月05日
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为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沈阳北大营的中国东北军驻地,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东北军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军在数月内迅速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主要城市,至1932年2月哈尔滨沦陷,东北全境沦陷。据资料显示,事变前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等人进行了长期周密的策划。此次事变是日本大规模武装侵华的开始,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极大地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
1932年01月28日 ~ 1932年03月03日
为转移国际社会对东北局势的注意力并迫使国民政府屈服,日本海军陆战队在上海闸北向中国守军第十九路军发起进攻,制造了一·二八事变(又称第一次上海事变)。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指挥下,违背中央意志奋起抵抗,与随后增援的第五军(张治中指挥)一同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浴血奋战。据资料显示,此役日军数次增兵,并出动航空母舰进行轰炸,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粉碎了其速战速决的企图。最终在英、美等国调停下,双方签订《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不得在上海周边驻防,而日军则可留驻公共租界,中国的主权再次受到严重损害。
1932年03月01日 ~ 1934年03月01日
在日本关东军的一手操纵和扶持下,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从天津秘密抵达东北,出任“伪满洲国”的“执政”,年号“大同”。1934年3月1日,溥仪又改称“皇帝”,年号“康德”。“伪满洲国”定都长春(改称“新京”),其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均被日本关东军操控,实质上是日本的傀儡政权。据资料显示,日本通过这一傀儡政权,对东北进行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和残酷的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并以此为基地进一步向华北渗透。国际联盟派遣的李顿调查团经过调查后,否认了“满洲国”的合法性,日本随后宣布退出国联。
1937年07月07日
驻北平丰台的日本华北驻屯军一部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夜间演习,诡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严词拒绝。日军随即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据资料显示,士兵“失踪”事件纯系日军为挑起战端而制造的借口,该士兵志村菊次郎不久后便已归队。此次事变标志着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也揭开了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序幕,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战场的序幕由此拉开。事变后,中日双方虽进行过交涉,但日本内阁迅速决定向华北增兵,战争规模急剧扩大。
1937年08月13日 ~ 1937年11月12日
日本海军陆战队在上海虹口地区向中国军队进攻,中国军队坚决反击,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事变、第二次上海事变)爆发。这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蒋介石调集了最精锐的中央军投入战斗,日军也多次增兵,总兵力达数十万。战役持续三个月,中国军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伤亡,但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据资料显示,会战后期,日军从杭州湾金山卫登陆,迂回包抄中国军队侧后,导致中国军队防线崩溃,被迫撤退。11月12日上海沦陷。
1937年12月13日 ~ 1938年01月
日军攻陷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等人的纵容、指挥下,进行了长达数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强奸、纵火、抢劫等暴行,即南京大屠杀。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判决书及大量确凿证据显示,被害人数达30万以上。大屠杀期间,日军还大量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焚烧等残忍手段,并发生了针对平民的“杀人竞赛”等极端恶劣事件。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最骇人听闻的暴行之一,其残酷性震惊了世界,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1938年10月21日 ~ 1938年10月27日
为策应武汉会战、切断中国南方的国际补给线,日军第21军在大亚湾登陆,进攻广州。由于中国方面误判日军主攻方向在武汉,广东守备空虚,日军进展迅速,于10月21日攻陷广州。广州的失陷,使得中国失去了最重要的华南国际港口,外援物资的输入更加困难,抗日战争进入更为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有观点认为,占领广州是日本“封锁中国”战略的重要一环,旨在通过军事压力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此后,华南地区的抗战形势日趋严峻。
1940年03月30日 ~ 1945年08月15日
在日本影佐祯昭等人策划下,原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于1938年12月叛逃至越南河内,发表“艳电”公开投降日本。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集团在日本的扶植下于南京成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傀儡政权,汪任“代主席”兼“行政院长”。该政权号称“还都”,奉重庆国民政府为“伪”,实际上完全听命于日本,承认日本侵略的既成事实,并与日本签订《中日基本关系条约》等一系列卖国条约。据资料显示,“汪伪政权”控制着华东、华中部分沦陷区,协助日军维持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并组建伪军配合日军进攻抗日根据地,是日本“以华制华”策略的产物。
1941年12月07日 ~ 1945年08月15日
日本海军偷袭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美国、英国对日本宣战。已与日本苦战多年的中国政府也随即正式对日本、德国、意大利法西斯轴心国宣战。至此,中国的抗日战争完全融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洪流,成为其重要的东方主战场。据资料显示,尽管中国战场极其困难,但中国军民长期独立抗击日本陆军主力的顽强斗争,为盟国赢得了宝贵的战略准备时间,并牵制了大量日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因此得到提高,并于1942年成为同盟国四大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