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对于一个修行人而言,是有非常大的作用。
所谓忏悔,六祖大师说:“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忏悔就是要我们反省、改过、迁善。
根据经典所说,凡夫一日所作,功少过多,甚至举心动念之间,无非是罪,无非是业。这些罪业就像乌云遮日一般,障蔽了我们的佛性,使我们在生死海中流转,轮回不已。
不过,佛经也说,一个人不怕犯罪,只怕不忏悔。忏悔可以消除罪业,好比衣服髒了,身体髒了,只要用水洗一洗,自然就干净了;田里的秧苗,只要禾苗茁壮,旁边纵有一些杂草,也起不了作用。又如投一把盐在一杯水中,水的味道奇咸无比,如果再多添加一些清水,咸味自然转淡;一块石头,把它放在船上,藉着船的浮力,它就不下沈。
忏悔一如法水,可以洗净我们的罪业;忏悔就像船筏,可以运载我们到解脱的涅槃彼岸;忏悔譬如药草,可以医治我们的烦恼百病;忏悔好比明灯,可以照破我们的无明黑暗;忏悔一似城墙,可以摄护我们的身心六根;忏悔有如桥梁,可以引导我们通往成佛之道;忏悔犹如璎珞,可以庄严我们的菩提道果。在佛教的万千法门中,无论我们修学那一个法门,都必须以清净无垢的心田去纳受,因此忏悔是必要的修行。
忏悔,可分为“事相”上的忏悔与“理性”上的忏悔。
事相上的忏,就是藉礼拜、赞歎、诵经、布施、行善等行为而行忏悔。事相上的忏悔,只要有一分的忏悔,就减一分的罪业;有十分的忏悔,就减十分的罪业。如同一个生锈的铜器,你用一分的力量擦拭,它就洁净一分;你十分用心、用力,把铜器上面的铁锈统统去除,就十分的明亮、清净,这是事忏。
理性上的忏悔,是观实相之理,来达到灭罪的忏悔。也就是以我们的般若智能,从真如理体上观照罪业的自性本来空寂,所谓“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灭;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罪业是由妄心所造,只要妄心不起,当下即无罪业可言。所以,在佛光山万寿园有一首对联说:“永念亲恩,今日有缘今日度;本无地狱,此心能造此心消。”罪业是由我们的妄心所造,既是妄心所造,只要妄心一息,则罪业如霜露,日照即散;又如千年暗室,一灯即明。这种观照“实相无相”,觉悟“罪性本空”的忏悔法门,称为“无生门忏悔”,也就是〈忏悔品〉所讲的“无相忏悔”。
展开全文
依照佛经记载,忏悔的方法有多种,但均不离事忏与理忏。
天台宗所谓忏悔有三种方法:
1.依戒律门忏悔:精持戒律,夙夜不懈的修持,犹如大火,烧去一切情识障。
2.依功德门忏悔:常行功德,供养三宝的修持,犹如春风,拂去一切烦恼障。
3.依无生门忏悔:勘破生死,修习无我的修持,犹如净水,洗去一切知见障。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提出“忏悔六根观普贤菩萨法”,即忏悔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罪障:
1.忏悔眼:若有眼根恶,业障眼不净,但当诵大乘,思念第一义,尽诸不善业。
2.忏悔耳:耳根闻乱声,坏乱和合义,由是起狂乱,犹如痴猿猴,但当诵大乘,观法空无相,永尽一切恶,天耳闻十方。
3.忏悔鼻:鼻根着诸香,随染起诸触,如此狂惑鼻,随染生诸尘,若诵大乘经,观法如实际,永离诸恶业,后世不复生。
4.忏悔舌:舌根起五种,恶口不善业,若欲自调顺,应勤修慈心,思法真寂义,无诸分别相。
5.忏悔心:心根如猿猴,无有暂停时,若欲折伏者,当勤诵大乘,念佛大觉身,力无畏所成。
6.忏悔身:身为机关主,如尘随风转,六贼游戏中,自在无罣碍,若欲灭此恶,永离诸尘劳,常处涅槃城,安乐心恬泊,当诵大乘经,念诸菩萨母,无量胜方便,从思实相得。
忏悔是灭罪增福的最好法门,有关忏悔的对象,佛经举出十种:
1.可以对诸佛菩萨忏悔。2.可以对父母忏悔。3.可以向儿女忏悔。4.可以对师僧忏悔。5.可以对弟子忏悔。6.可以对领袖忏悔。7.可以对檀越忏悔。8.可以对善友忏悔。9.可以对所化忏悔。10.可以对龙天忏悔。
忏悔要发心,至诚发心,罪业才能消除。因此,无论是向诸佛菩萨,或是对父母、师长等人忏悔,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发露。忏悔须要至诚恳切地表白自己所犯的过错,不可覆藏,就如病患找医生看病,如果不把病症说出来,医生不能正确诊断、开药方,病就不会好。所以要发露不覆藏,如果有所隐藏,忏悔就无法得到完全的清净。
2.要真心地改往修来。六祖大师说:“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罪不灭,后过又生。前罪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因此,忏悔最重要的,是要真心的改往修来;懂得“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才是真忏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