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包豪斯的平面设计

成就包豪斯的平面设计

文 Article / 健二 ;图 Pictures / Vitra Design Museum以及各设计师

重建后的包豪斯校园的灰色建筑立面上,白色的“BAUHAUS”字眼醒目地跃入眼帘。这一字体,不仅代表了包豪斯风格在平面设计业的一大贡献,也与包豪斯风格画上了等号。将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字形融合为一,舍弃衬线(在字的笔画开始、结束的地方有额外的装饰),使得字体拥有功能性,也更亲民,也使得印刷排版更容易。这一字体的诞生,与学校新的印刷和广告工坊的创立相关。

赫伯特·巴耶设计并开创的包豪斯风格印刷字体

1925年,刚从包豪斯毕业的赫伯特·巴耶(Herbert Bayer)被罗皮乌斯委任为印刷和广告工坊的助教。因为工坊需要负责大量的商业设计,所以通用性的字体和形象就成了必要。担此重任的赫伯特在后来的三年内,重新设计了三次字体。他说:“由于我们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传统的排版训练,想法并不受限,也就轻易地推翻了传统概念。”赫伯特原本毕业于绘画系,但这似乎毫不影响这一字体的受欢迎程度。根据记载,包豪斯字体早在 1928年就受到法兰克福印厂的青睐,旗下半数的印刷品都是以“包豪斯风格”完工的。

展开全文

封面设计,赫伯特·巴耶,1925年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先有奥斯卡·施莱默(Oskar Schlemmer)1922 年设计的包豪斯标志。他的设计,描绘了一个人物侧脸的剪影,其性别、表情不详,可以说是非常包豪斯式的“平凡”。一年后,校内一位叫朱斯特·施密特(Joost Schmidt)的学生将这一标志融入了他设计的海报之后,包豪斯“最有辨识度”的平面形象就一夜爆红。其设计不仅展示出功能性,还在大量的几何形状交错中,提出了极高的实验性,也有一定的吸睛力。

展览海报设计,赫伯特·巴耶,1968年

这是奥斯卡当初未能预见的事。不过,忙于戏剧、音乐和芭蕾舞的他,反而为包豪斯提供了不一样的设计学——3D 设计。从太空舞、姿势舞到三重芭蕾,那些为舞台而设计的“服装”看似浮夸,却遵循了包豪斯的原则——简化与现代化传统装饰。他甚至还将演出的海报、音乐和灯光等元素进行打包设计,包括参与全国的巡演,直到 1929 年离职为止。

芭蕾舞表演海报(The Triadic Ballet)

回到赫伯特的身上,大概可以从有关他的故事中了解到包豪斯的影响力。1938 年,移民到美国的赫伯特,先是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策划展览,而后则进入了广告业,彻底成为了“广告狂人”。拉斯洛早于赫伯特一年到芝加哥成立了新的包豪斯学校(后来成为伊利诺伊州理工学院设计研究所)。就连创办人格罗皮乌斯也在同年来到了美国哈佛大学当教授,随后成立“建筑师合作社”(TAC),成为战后现代主义时期最成功的建筑事物所之一。

格罗皮乌斯在上世纪 40 年代末期开始向安妮、拉斯洛等移民到美国的师生索取设计品建档,使得哈佛的布希雷辛格博物馆(Busch-ReisingerMuseum)成为当今德国以外拥有最多包豪斯藏品的地方。这就是包豪斯历久弥新的缘故:即便包豪斯设计运动只有区区的 14 年时间,但薪火相传,包豪斯百年后依然健在,活得更精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