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金兵南侵, 经过两次围攻宋都(开封)的激战,一代名园艮岳便因“围城日久,拆屋为薪,凿石为炮”(附录《金虏图经、京邑、宫室》)的战火而被破坏了。
冷兵器时代,守城之战居高临下,最有效的武器莫过于滚木雷石。由于太湖石相对来说比灵壁石孔多质脆,所以艮岳太湖石在宋金汴京之战中,首当其冲遭到砸毁。
那么“神运峰”在宋金汴京大战以后的状况如何呢?且看南宋宇文昭《大金国志》记述金宫后苑时写到:“仁智殿下两巨石,高三丈,广半之。东一石有小石碑刻敷赐昭庆神运万岁峰”。
很显然“神运峰”到了金代虽然还在,但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位置的变化,从艮岳山下道中移到了金皇宫中轴线上的后苑仁智殿前;二是体量的变化,由原来的“广百围、高四丈”变成了“高三丈、广半之”,高度少了一丈,广度少的更多。据此推断,此时的“神运峰”已不是彼时的“神运峰”,很可能是宋抗金时遭到了严重破坏后,剩下的一块残石。
三.神运峰在元代
金元在开封的攻守城之战,发生在金正大九年(1232年)。众所周知宋代发明了火药。但,起初应用于军事其威力是非常有限的。
之后经过漫长的发展,到金代末期人们对火药的应用已有较大进步。此时攻守城之战,双方都已不是完全传统的滚木雷石、抛石器、云梯、攻城车之类了。而是发明了“震天雷”,大概就是有导火线的土造地雷,守城方点燃后顺城墙丢下爆炸,以阻止对方掘城。攻城则采取接近城墙挖洞放入火药进行爆破,相当于土造炸药包。兜一圈的意思是金元汴京之战用石头少了,用火药多了,因此,“神运峰”没有再遭厄运。
且看元人杨奂《汴故宫记》中有关于“神运峰”的记述:“由苑门而北曰仁智殿,有二大石,左曰‘敷赐神运万岁峰’”,但没有记述其体量的变化。推测此时“神运峰”的状况如金代。
四.神运峰在明代
金故宫在元代和明代崇祯十四年(1641年)以前,均未遭到大的破坏。因为明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明征虏大将军徐达率军进攻汴京(开封),当大军行至陈桥时,元汴梁守将李克彝乘夜率部西逃,明军可说是兵不血刃顺利占领汴京(开封),明元在开封并没有发生激战。
金后苑到明代自然又成为周王府的后园,只是加以维修完善,又将金皇宫后苑的百泉山改名为煤山,此时“神运峰”依旧安在。明代诗人胡应麟曾以艮岳遗石《神运峰》为题赋诗为证:“飞来自何处,突兀挂雕墙。帝命征千邑,神功运八荒……”
直到明末李自成开始攻打开封以后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第三次围攻开封,黄河决堤大水灌城,“神运峰”这方巨石至此已成为历史之谜,和周王府一起掩埋在波涛中。据此推测“神运峰”的命运有两种可能:一是在抗击李自成攻打开封时,化整为零被彻底砸成小块,运上城头充当了炮石;二也许是被黄河大水冲倒淤埋在仁智殿前。
五. 结束语
随着开封宋宫遗址中轴线上州桥的考古发掘,也给金宫仁智殿遗址提供了一个准确的坐标参考,将来探明仁智殿遗址位置之时,可能就是艮岳遗石“神运峰”这个历史之谜,真像大白之日,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图: 杜长河
作者简介,杜长河,开封“艮石斋”主,企退工程师。从事北宋艮岳研究和遗石收藏三十余年,积极倡导并发起成立艮岳研究会。现任河南省观赏石协会开封艮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开封市政协文史研究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