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組裝】CPU的選購與推薦:Intel & AMD   (2025年10月更新)

【電腦組裝】CPU的選購與推薦:Intel & AMD   (2025年10月更新)

先講重點:

.有需求就買;沒需求一直等新款會無限循環。

.主流平台+主流型號最省事。

.文書 i3/R3、主流遊戲與剪輯 i5/R5 起跳;追效能就上 i7/R7、i9/R9。

.寧可效能過剩,也不要效能不足。

一、Intel CPU 最新狀況整理

目前主流:

.第14代 (i3-14100、i5-14400、i7-14700等) 仍有貨,依舊有人在組;

.Ultra 200 系列(第15代慣稱):因有「專案優惠」陸續有人改選 Core Ultra 200。

災情說明(第13/14代)

第13/14代 CPU 的災情主要集中在高階的K版與 i9 系列,有「縮缸」 問題。

解法:更新 BIOS 至 2024年10月以後的最新版本,避免電壓過高導致損壞。

Ultra 200(Core Ultra 系列)重點

.命名改為 Core Ultra,慣稱「第15代」,但其實是新系列。

.LGA1851 腳位,搭 800 系列主機板;散熱器與 LGA1700 通用。

.效能變化(對第14代):應用+5%、遊戲-6%,但功耗降低 20%。

.型號解讀:如 U9 285K = Core Ultra 9 285K。K=可超頻、F=無內顯。

.上市節奏:先上 K 版為主,非 K 版截至目前仍僅見少數型號。(真的很奇怪)

.一句話重點:新系列更省電、更涼,但體感效能提升有限;要超頻才考慮 K 版。

二、AMD CPU 最新狀況整理

目前主流:

.Ryzen 7000/8000/9000 三代並行。

.Ryzen 9000(Zen 5架構,4nm):2024/08 上市,R5-9600X/R7-9700X/R9-9950X 等。

平台說明:

.9000系列一樣是AM5 腳位(與 AM4 散熱器孔距相容,扣具請留意)。

.僅支援 DDR5、支援 PCIe 5.0。

.主機板對應 B650/B850/X870。

市場風向:

AMD 2025年銷量有機會首次 AMD > Intel,這是前所未見的市場變化。

一句話重點:這兩年 AMD 很強勢,平台新、支援新規格完整。

三、選購建議整理(給不同使用族群)

● 文書/上網/影音:

intel i3 或 AMD R5 入門款就夠。(目前AMD沒有R3)

不建議更低階(Pentium / Athlon)

● 遊戲/繪圖/剪輯(主流)

U5/U7/U9 或 R5/R7/R9。

通常建議非K版本(溫度較低、便宜)。

● 超頻玩家:

Intel:尾碼 K 才能玩(且要搭 Z 系列主機板)。例:U9-285K。

AMD:多數型號可玩,常見選 尾碼 X(例如 R9-9950X)。

注意L3快取與核心/執行緒數,這關係遊戲效能。

遊戲優先:目前 AMD(如 R7-7800X3D/R7-9700X)更吃香。

如果是遊戲需求目前AMD較佳,例如R7 9700X、R7 7800X3D。

生產力優先:Intel 在某些創作/轉碼場景仍有優勢(如 U7-265K 等)。

四、CPU 規格說明與選購技巧

1. 品牌選擇:Intel vs AMD

.Intel:穩定耐用、傳統主流,價格略高。

.AMD:近年效能猛、CP 值高,接受度大增。

2. 等級對照與命名

.i3=i3 / R3、i5=R5、i7=R7、i9=R9(等級對等好記)。

.Ultra 系列:如 U5-225、U7-265K。

3. 核心與執行緒數:

.多核心多工更強。

例:i7-14700 = 20 核心/28 執行緒;U7-265K 多見為 20 核心/20~28 執行緒

4. 時脈(GHz):

.最大加速時脈(Turbo Boost/Turbo Core)更具參考價值。

例:Ultra 7-265K【20核/20緒】3.9GHz(↑5.5G)

多核心 vs 高時脈,視用途而定。

5.是否需要內顯?(iGPU)

.有獨顯、內顯也建議保留:除錯/獨顯壞了可先頂著用。

.F 尾碼=無內顯、價格小降。

我建議CPU寧可貴幾百,也要買有內顯的版本。

一句話重點:先看核心數與最大加速,再看內顯是否保底。

五、總結與實務提醒

1. 超頻不是必要條件;穩定與溫度更重要。

2. 整機效能受主機板/記憶體/顯非卡/散熱等影響,別只看 CPU。

3. 發表 → 上市 → 有貨 → 能買 → 價格穩定,這中間有落差,還是以實際供貨為主。

4. 主流平台+主流型號+主流品牌,維修升級更省心。

5. 一台電腦的性能好不好,速度快不快,主要還是看CPU(中央處理器),但什麼樣才叫速度快?

這種問題其實是見人見智,每個人的主觀感受都不同,大原則是寧可效能過剩,也不要效能不足。

問:何時是買電腦的好時機?

答:有需求就買;沒需求等新款會永遠等不完。

因為電腦一年一個世代,「明年」永遠有最新款。(說明)

【加碼】30 秒快選表(用途 → 等級)

.文書/多分頁上網/Office:i3 / R3(建議 16 GB RAM + 1TB SSD)

.輕度創作/休閒遊戲:i5 / R5

.3A 大作/2K 剪片/中度 3D:i7 / R7(建議塔扇/一體水)

.4K 剪片/重建模/長時渲染:i9 / R9(建議高階散熱與供電)

以上是CPU選購的重點,忙的話看到這裡就行。

如果你有興趣多了解,OK,請接下往下看~~~

講到CPU,通常就是三個問題:

1. intel 或 AMD,哪一個比較好?

2. 哪一顆CP值比較高?

3. 哪一顆比較好超頻?

以上這三個問題,我通通不關心,真的,我不關心這三個問題,但我知道你很關心,我等一下會講。

(本文有點長,你要有點耐心)

-----------我是開始的分隔線---------

本文目的:希望在最短時間搞懂 CPU 專有名詞與如何選購一顆合適的CPU;一些比較冷門的規格,例如伺服器用的CPU,我這邊就先跳過了,本文主要還是以常用的電腦組裝CPU為主。

寫在前面:

上市時程

.AMD Ryzen 9000(Zen 5, 4nm):2024/08/08 上市

.Intel Core Ultra 200 K 系列(桌機):2024/10/25 上市

.非 K 版:依往例應接續推出,但截至 2025/10 非K僅 U5-225/U5-235

整體觀察

.新款 Core Ultra 200,相較於第14代:應用 +5%、遊戲 -6%、功耗 -20%,售價偏高 → 性價比未必更好。

.首波多為 K 版(超頻版);一般用戶多半建議非 K 版(更省電、穩定、便宜)。

大部份的使用者都不超頻,而且也非常重視散熱(溫度)的問題,所以通常是組非K版的CPU會比較簡單一點,而且也會比較便宜,請參考我特別準備的 每月電腦組裝說明。

目前Intel的情況真的比較尷尬,通常是越新的越快,但這一次新款的Ultra 200系列,並沒有比較快啊~~

請參考:【我該換AMD嗎?】CPU的領導品牌目前還是Intel,但未來就不一定了~

追加補充(世代差異快讀)

Intel 第12~14代(LGA1700)

.第12代:新腳位、大小核架構(P/E)、支援 DDR5/PCIe 5.0

.第13代:核心更多、時脈更高、效能上去、滿載更熱

.第14代:延用 LGA1700、核心數與時脈再拉、K 版更熱

建議:600/700 系列板更新到新 BIOS,記憶體視主板分 DDR4/DDR5。

Intel Core Ultra 200(LGA1851)

.全新腳位 1851、800 系列,散熱器沿用 1700腳位

.CPU 20 條 PCIe 5.0、支援 DDR5 6400,並朝新型壓接式模組前進(實際以主板 QVL 為準)

.內顯改 Xe 核心

問:Intel Core Ultra 200系列 是第15代嗎?

答:嚴格說起來並不是,因為這個Intel Core Ultra 系列是全新架構,全新系列,但卻是接替第14代之後的下一代桌上型處理器,所以你如果講第15代,這樣大家其實也懂你在講什麼。

如果你查一下intel官網,其實是有Intel Core Ultra 100系列的 (2023年)

→Intel® Core™ Ultra 處理器(系列 1),但系列1並沒有桌上型處理器

→Intel® Core™ Ultra 桌上型處理器(系列 2),這個就有桌上型處理器,2024/10/25上市。

所以你會發現怎麼從第14代直接跳到Intel Core Ultra 200 系列,就是這個原因,因為100系列沒有桌上型。

而Intel Core ,跟Intel Core Ultra,其實就是差在多一個Ultra。

那新的Ultra CPU要怎麼叫?

嚴說的說法,你就直接講Intel Core Ultra 200系列,例如「Intel Core Ultra 9 285K」,但這樣太長了,所以我底下會直接簡稱為「U9-285K」,這樣大家應該就能懂了,這是2024年的intel最新款的Ultra 200系列CPU。

再來,新的Ultra系列之原本Core系列的命名方式也不一樣,

例如:I9-14900K

這個我們已經看的很習慣了,從2003年一路看到現在,很熟。

但現在變成U9-285K

坦白說,我還真的看不習慣,好家在最前面的數字9、7、5、3這個是一樣的。

對了,我忍不住想要多講一下,有時候我看這些新產品的官方說明,我真的覺得這都是一種「行銷話術」。

光是一個命名規則都可以搞得五花八門,讓人摸不著頭緒,在性能方面就更別說了,都還沒有「調適」好,然後就先上市再說。

特別是現在每年都要出新款,不出不行,然後就是現在這種情況,說新是真的最新,但說好嘛~~又看不出有什麼特別好的地方。

----------

AMD Ryzen 7000/8000/9000(AM5)

.7000:AM5、RDNA 內顯、只支援 DDR5、PCIe 5.0

.8000:頂級 APU 加入 Ryzen AI;內顯 780M 近 GTX 1650 等級(仍建議獨顯玩 3D)

.9000:Zen 5(4nm)、IPC +16%、能耗比提升、積熱改善

----------

有些朋友會希望我能多介紹一下CPU的「架構」,但我這一篇主要是講CPU的選購,不是CPU的架構,一般使用者關心的肯定是目前最新款是什麼,那一顆CPU最快,不同的需求大概要裝到什麼等級的CPU,而不是去了解CPU的架構,架構就留給有興趣的朋友自行到官網爬文研究吧。(說明)

舉例,你去研究Ryzen 5000系列的ZEN3架構跟7000系列的Zen4架構有什麼不同,然後你研究了半天,結論就是ZEN4架構的7000系列比較快,對啊,我一開始就跟你講7000系列比較快了啊。

問1:請問AMD Ryzen 9000系列的穩定性會比Intel好嗎?

答:你問我好不好? 這個難說。穩定性這種問題是看長期不是看短期,最少也要等三年後吧,就知道穩不穩定了。

Intel為什麼長期以來這麼受歡迎? 其中之一就是intel比較穩定比較耐用,常常整台電腦都壞光了,但CPU還沒壞。

問2:11代~14 代的CPU, AMD是不是比 Intel 效能還強?

答:基本上,只要是同等級的,大家效能都差不多。

再來,如果真的一定要比,通常就是比時脈+核心數

但是,對於老鳥來說,也不看時脈+核心數,而是看穩定性,看使用習慣。

舉例,習慣用Intel的人,就不會買AMD,反之亦然。

問3:我該用Intel還是AMD呢?

答:都可以,我在2024年以前都是習慣都是組Intel,雖然可能比較貴一點,那就貴一點吧,我覺得Intel比較穩定及耐用。

但2024年Intel第13~14代高階cpu的縮缸災情真的嚇壞很多人,很多人因此跳槽AMD。

我的心得在此:【我該換AMD嗎?】CPU的領導品牌目前還是Intel,但未來就不一定了~

AMD至從在2018年推出Ryzen系列CPU之後風評感覺也不錯,尤其是2019年Ryzen 3000系列推出之後在銷售量也持續穩定上升。

目前2025年應該是關鍵年,簡單講就積今年銷量非常有可能是AMD>Intel,說穿了還是效能,intel新款的Ultra 200系列效能不如AMD Ryzen9000系列。

我要強調的是:大原則是寧可效能過剩,也不要效能不足,這是奇摩子的問題,收工。

另外還有一個常見的問題:【並不是K版CPU就可以撐個更久】電腦效能越高,越高溫,操的越兇,反而越不耐用。

-----

好,剛剛上面那些都只是前言(開胃菜),有夠長的前言對吧? 我們先總結一下,然後再詳細一一說明。

總結一下

1. 要買最新或主流的世代 (3C產品買新不買舊)

2. 性能是有上限的 (每年都會有新款的CPU上市)

3. 買主流熱門的型號 (一方面省錢,二方面你要維修也方便)

如果比較忙的網友,接下來的不看也沒關係,重點在剛剛上面都講完了。

接下來我會帶著你看懂CPU規格型號的那一串英文+數字是代表著什麼意思。

一、品牌:我該用intel還是AMD?

CPU就兩家,Intel與AMD,領導品牌是Intel,市佔率也是intel較高,在同樣的等級下intel會比較貴,所以買AMD會比較有CP值。

這時你就會問了:如果AMD的CP值比較高,那為何是Intel賣的比較好呢?

這個說來話長,但可以簡單理解成在過去這麼多年的使用觀察下來,intel穩定又耐用,這也就是為何明明是intel比較貴,卻又賣的比較好的原因了。

如果您不太懂電腦,希望簡單一點,那麼我會推薦您用Intel,為何?因為大部份的人都用intel。

但如果您想要用AMD也行,這幾年(從2019以後)AMD的市佔率也越來越高了。

不過有一點我也要講,AMD比較便宜這個刻板印象那是以前,現在的AMD CPU並沒有比較便宜,只是給人感覺CP值比較高。

問:intel 或 AMD,哪一個比較好?

答:你喜歡就好,兩邊都有死忠支持者,但如果你真的挑不出來,你之前用什麼,你就接著用什麼,這樣最簡單。

再來如果你想要超頻,也是AMD比較適合(AMD的CPU幾乎每一顆都能超頻)。

只是AMD和intel不同,AMD超頻功能不值錢,差別不大,反而要留意L3快取容量。

像R5 7600x和7500F的L3都是32MB

但R5 8600G和R7 8700G只有16MB

所以8600G和8700G的遊戲性能會比較差

8核心的R7 8700G在遊戲上甚至可能出現不如6核R5 7500F的情況

不過intel處理器的L3大小影響就沒AMD那麼明顯了

以前還幹過在處理器更新世代時削減L3容量的事…

補充1:2024年做手機晶片的高通也開始做筆電型CPU,例如Snapdragon X Elite處理器,不過目前這款CPU只有筆電用,桌上型還沒有,但應該不久的將來會有。

補充2:AMD從2017年Zen架構的Ryzen 1000系列開始在效能上有明顯的進步,特別是製程,2020年ZEN 3架構的5000系列是7nm製程,2022年7000系列是5nm製作,2024年9000系列是4nm製作。

二、CPU的系列 (由低階到高階)

Intel:Celeron(賽揚)、Pentium(奔騰)、Core i3、i5、i7、i9系列

Intel(2024):U3、U5、U7、U9系列

AMD:Athlon(速龍)、Ryzen R3、R5、R7、R9 系列

等級差不多就是i3=R3、i5=R5、i7=R7、i9=R9,所以很好判斷。

三、CPU的核心:越多越好

目前的CPU最少都有雙核心,建議要選擇4核心以上的CPU,核心還有分實體與虛擬。

例如:

2019年的第九代I7-9700【8核/8緒】

2020年的第十代i7-10700【8核/16緒】

2021年的第11代i7-11700【8核/16緒】

2022年的第12代i7-12700【12核/20緒】

2023年的第13代i7-13700【16核/24緒】

2024年的第14代i7-14700【20核/28緒】

2025年的第15代Ultra 7-265K【20核/20緒】

↑以U7-265K來說,就是實體20核,虛擬20核的意思,核心數越多越好。

問:我想問一下第14代跟第15代,差很多嗎?

答:效能方面來看,其實差不多,因為3C產品買新不買舊,如果有新款,通常還是會以新款的為主,除非是缺貨。

四、CPU的時脈:越高越好

時脈就是CPU的速度,例如

i5-14400【10核/16緒】2.5GHz (↑4.7GHz)

i5-14500【14核/20緒】2.6GHz (↑5.0GHz)

以上兩顆看似時脈差不多,但其實CPU的效能是看後面的這個自動超頻的時脈,所以這兩顆是i5-14500>i5-14400,而且核心數也是i5-14500比較多。

問1:i5-14400【10核/16緒】2.5GHz(↑4.7GHz),後面的(↑4.7GHz)是什麼意思?

答:那個叫動態超頻或自動超頻,目前的CPU都有多核心,但並不是所有程式都會用到多核心,因此目前如果只用到部份CPU的核心時,CPU可以提高使用中核心的頻率,讓速度更快。預設的速度是2.5GHz,如果有需要的時候CPU最多可以動態超頻到4.7GHz。這項技術在intel叫Turbo Boost 渦輪加速,在AMD叫Turbo Core 渦輪核心。

補充:如果你在電源計劃中開啟高效能或終極效能,CPU的時脈就會自動超上去(說明)

問2:為什麼I5-10500的速度一直跑在4.1 GHz以上,是不是有問題?

答:我先講你的CPU正常,這是CPU的基頻與最大超頻的關係 (說明)

問3:要多核心比較好,還是高時脈比較好?

答:如果你同時執行很多不同的程式,那當然是多核心比較占優,如果你通常執行單一執式,那就是高時脈占優,因此你會發現越貴的CPU肯定是核心越多,時脈越高。

問4:為什麼i7-12700是2.1GHz,而i5-12400卻是2.5GHz?

答:i7-12700 2.1GHz(↑4.9G)、i5-12400 2.5GHz(↑4.4G),你如果真的要比時脈高低,其實是要看最大超頻(自動超頻)的部份 (說明)

問5:常常看到I5-13400或i5-13500,但很少看到i5-13600,為什麼?

答:請不要畫錯重點,重點是需求及預算 (說明)

五、CPU的世代 (目前CPU大約是一年一個世代)

每個世代的針腳通常會不一樣,針腳不一樣就不能混插。這也就是為什麼電腦用個五年左右就差不多可以淘汰了,理由是零組件停產了。(例如:2011年上市的1155腳位CPU目前已經停產了)

2023年 Intel是第13代,例如i7-13700

2024年 Intel是第14代,例如i7-14700

2025年 Intel是Ultra 200,例如U7-265K

2022年 AMD是Ryzen 7000系列,例如R7-7700X

2024年 AMD是Ryzen 8000系列,例如R7-8700G

2024年 AMD是Ryzen 9000系列,例如R7-9700X

簡單講,你不要買到上一個世代的CPU,那等於是你明明買了一件新衣服,卻是買到過季品。

問1:功能不是都一樣,為什麼要換世代?

答:換世代通常是提昇性能,降低功耗,而且還有製程上的改進,例如你常聽到的幾奈米製程,Intel第12代是intel 7 (10nm製程),AMD Ryzen 7000系列是5nm製程。

其實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大家還是習慣看世代,而不是看製程,例如intel 2015年的第六代是14nm製程,然後呢?有幾個人知道intel到2021年的第11代居然還是14nm製程。

更讓你想不到的是,2021年7月intel 有了新的動作,就是接下來第12代的10nm製程不叫10nm而叫intel 7,有沒有很傻眼? 對手是7nm製程,然後我叫intel 7.....

問2:換CPU需要換主機板嗎? 我目前是I5-7400 + RT6600,把CPU換成I5-13500,需要換主機板嗎?

答:需要,I5-7400是第7代,I5-13500是第13代,差了6代肯定是要換主機板,而且說不定連記憶體都要換,因為第13代的主機板有分DDR4或DDR5,不相容。

也就是說,你挑主機板的時候也要注意是支援DDR4或DDR5的記憶體。

問:怎麼看intel CPU的型號?

答:請詳上圖

1. 系列:由低到高 Celeron / Pentium / i3 / i5 / i7 / i9

2. 世代:第1組數字就代表世代

舉例有四顆CPU:I7-11700,I7-12700,I7-13700,I7-14700,第1顆是第11代,第2顆是第12代、第3顆是第13代,第4顆是第14代,這樣你應該就會看了吧。

3. 性能:第2組(3位數)是表示性能

例如:I5-14400、I5-14500,數字越大表示越好。

4. 尾碼:K→可超頻,F→無內顯 (官方說明)

可超頻K版CPU要搭配可超頻的Z系列主機板才行。

無內顯F版CPU要搭配獨顯才會有顯示。

intel 第14代 1700腳位 如下:(價格低到高)

.i3-14100F【4核/8緒】3.5GHz(↑4.7GHz)/12M/無內顯/58W

.i3-14100【4核/8緒】3.5GHz(↑4.7GHz)/12M/UHD730/60W

.i5-14400F【6+4核/16緒】2.5GHz(↑4.7G)/20M/無內顯/65W

.i5-14400【6+4核/16緒】2.5GHz(↑4.7G)/20M/UHD730/65W

.i5-14500【6+8核/20緒】2.6GHz(↑5.0G)/24M/UHD770/65W

.i5-14600KF【6+8核/20緒】3.5G(↑5.3G)/24M/無內顯/無風扇

.i5-14600K【6+8核/20緒】3.5G(↑5.3G)/24M/UHD770/無風扇

.i7-14700F【8+12核/28緒】2.1GHz(↑5.4G)/33M/無內顯/65W

.i7-14700【8+12核/28緒】2.1GHz(↑5.4G)/33M/UHD770/65W

.i7-14700KF【8+12核/28緒】3.4G(↑5.6G)/33M/無內顯/無風扇

.i7-14700K【8+12核/28緒】3.4G(↑5.6G)/33M/UHD770/無風扇

.i9-14900F【8+16核/32緒】2.0GHz(↑5.8G)/36M/無內顯/65W

.i9-14900【8+16核/32緒】2.0GHz(↑5.8G)/36M/UHD770/65W

.i9-14900KF【8+16核/32緒】3.2G(↑6.0G)/36M/無內顯/無風扇

.i9-14900K【8+16核/32緒】3.2G(↑6.0G)/36M/UHD770/無風扇

大部份使用者是不超頻的,因為主流是不超頻的CPU(會比較低溫),目前常用是I3-14100、I5-14500、i7-14700、i9-14900這四顆。

K版可超頻CPU我比較少組,因為我的客戶通常不超頻,通常是以穩定為主。

問:怎麼看2024年intel CPU的型號?

答:請詳上圖

1. 系列:Ultra 系列 (以前是Core i系列)

1. 等級:U3、U5、U7、U9 (其實就是以前的i3、i5、i7、i9)

2. 世代:第1組數字就代表世代,目前是200,明年應該是300。

舉例:U7-265K

3. 性能:第2組(2位數)是表示性能

例如:U5-245,數字越大表示越好。

4. 尾碼:K→可超頻,F→無內顯 (官方說明)

可超頻K版CPU要搭配可超頻的Z系列主機板才行。

無內顯F版CPU要搭配獨顯才會有顯示。

2025年 intel Core Ultra 200 系列,1851腳位 如下:(價格低到高)

.U5-225【10核/10緒】3.3G(↑4.9G)/20M/內顯Xe-core/有風扇

.U5-235【14核/14緒】3.4G(↑5.0G)/24M/內顯Xe-core/有風扇

.U5-245KF【14核/14緒】4.2G(↑5.2G)/24M/無內顯/無風扇

.U5-245K【14核/14緒】4.2G(↑5.2G)/24M/內顯Xe-core/無風扇

.U7-265KF【20核/20緒】3.9G(↑5.5G)/30M/無內顯/無風扇

.U7-265K【20核/20緒】3.9G(↑5.5G)/30M/內顯Xe-core/無風扇

.U9-285K【24核/24緒】3.7G(↑5.7G)/36M/內顯Xe-core/無風扇

以上非K只有上U5的兩顆,這一點真的很奇怪,其他的非K呢? 何時會上市?

K版可超頻CPU我比較少組,因為我的客戶通常不超頻,通常是以穩定為主。

問:怎麼看AMD CPU的型號?

答:請詳上圖 (跟Intel很類似)

1. 系列:由低到高 APU / Althlon / Ryzen系列 R3 / R5 / R7 / R9

2. 世代:第1個數字就代表世代(系列)

舉例有四顆CPU:R7-5800X、R7-7700X、R7-8700G 、R7-9700X、(第一顆是5000系列,第二顆是7000系列、第三顆是8000系列、第四代是9000系列)

3. 性能:第2~3個數字是表示性能

數字越大性能越好 R7-3700X、R7-3800X,數字越大表示越好。

4. 尾碼:X→可超頻,G→有內顯

Ryzen 6000系列以前都是無內顯,除非尾碼有「G」才表示有內顯

Ryzen 7000系列以後都有內顯,而尾碼有「F」才表示無內顯

2023年4月 AMD AM5 Ryzen 7000系列如下:(價格低到高)

R7-7800X3D【8核/16緒】4.2G(↑5.0G)140M/5nm RDNA2內顯/120W (不含風扇)

R9-7900X3D【12核/24緒】4.4G(↑5.6G)/140M/5nm RDNA2內顯/120W (不含風扇)

R9-7950X3D【16核/32緒】4.2G(↑5.7G)/144M/5nm RDNA 2 內顯/120W (不含風扇)

2024年4月 AMD AM5 Ryzen 8000系列如下:(價格低到高)

R5-8400F 【6核/12緒】4.2G(↑4.7G)/無內顯/65W (含風扇)

R5-8500G【6核/12緒】3.5G(↑5.0G)/RDNA 3內顯/65W (含風扇)

R5-8600G【6核/12緒】4.3G(↑5.0G)/RDNA 3內顯/65W (含風扇)

R7-8700F【8核/16緒】4.1G(↑5.0G)/無內顯/ 65W (含風扇)

R7-8700G【8核/16緒】4.2G(↑5.1G)/RDNA 3內顯/65W (含風扇)

2024年8月 AMD AM5 Ryzen 9000系列如下:(價格低到高)

R5-9600X【6核/12緒】3.9G(↑5.4G)/具RDNA內顯/65W (不含風扇)

R7-9700X【8核/16緒】3.8G(↑5.5G)/具RDNA內顯/65W (不含風扇)

R7-9800X3D【8核/16緒】4.7G(↑5.2G)/具RDNA內顯/120W(不含風扇)

R9-9900X【12核/24緒】4.4G(↑5.6G)具RDNA內顯/120W(不含風扇)

R9-9900X3D【12核/24緒】4.4G(↑5.5G)/具RDNA內顯/120W(不含風扇)

R9-9950X【16核/32緒】4.3G(↑5.7G)/具RDNA內顯/170W(不含風扇)

R9-9950X3D【16核/32緒】4.3G(↑5.7G)/具RDNA內顯/170W(不含風扇)

以前尾碼X表示可超頻/無內顯,但7000系列以後是有內顯的。

說明:

​​​​1. R3、R5、R7就跟Intel的i3、i5、i7的意思一樣,你可以簡單理解成低階、中階、高階。

2. 尾碼有「G」表示有內顯,例如R5-5600G (有風扇)

3. 尾碼有「X」表示可超頻,但不一定有風扇。

舉例:R7-7700X【8核/16緒】4.5G(↑5.4G) 105W

4. 尾碼有「F」表示無內顯,但有風扇

舉例:R5-7500F 【6大核/12緒】3.7G(↑5.0G)

5. Ryzen 3000、4000、5000系列可搭所有AM4主機板,但必需先把BIOS更到最新,如果沒有更到最新可能會抓不到CPU。

6. Ryzen 7000、8000及9000系列搭AM5主機板。

補充:尾碼XT會有更高的超頻頻率,但不附散熱器。

補充:R7-7700X 基頻是4.5G,CPU會視情況動態超頻到5.4G

超頻除了在BIOS調整外,還可以可使用Ryzen Master在windows系統下超頻。

為何說AMD比較適合超頻,因為Ryzen系列其實都可以超頻(自動超頻),尾碼X代表較高的自動超頻頻率,但建議搭X系列主機板會比較好超。

問:我要怎麼知道intel 與 AMD CPU哪一顆比較好?

答:請參考CPU天梯圖,這樣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哪一顆性能比較好。

問:AMD CPU都有附風扇嗎?

答:不一定,請參考(這裡)

六、其他規格快讀:快取/製程/內顯/TDP/代理

舉例:

i7-14700【8+12核/28緒】2.1GHz(↑5.4G)/33M/UHD770/65W 有內顯

R7-9700X【8核/16緒】3.8G(↑5.5G)65W/有RDNA 內顯(不含風扇)

●快取M:快取越多越好。(尤其遊戲受益)

●製程nm:越小越省電/效率更好(如 4nm)

●內顯(iGPU):文書可省顯卡;遊戲與創作建議獨顯。

●TDP(W):熱設計功耗,越高代表潛在耗電與散熱需求越大。

●代理/平輸:代理較貴但退換貨方便;平輸(俗稱水貨)便宜但處理麻煩些。

好,講到這裡CPU的規格你已經會看了,接下來繼續講怎麼挑CPU。(請打起精神來,本文目前只跑了50%)

七、CPU的腳位不同,搭配的主機板也會不同。

舉三個2025年新款CPU的例子:

.Intel I7-14700 (1700腳位),需搭配Intel 1700腳位主機板

.Intel U7-265K (1851腳位),需搭配Intel 1851腳位主機板

.AMD R7-9700X (AM5腳位),需搭配AMD AM5腳位主機板

注意:以前主機板並不一定需要刷新BIOS

但2019年的Intel第九代或AMD第三代以後,你一定要把主機板的BIOS刷新,比較不會有問題。

問:CPU的型號這麼複雜,我怎麼可能知道要搭什麼腳位?

答:不需要記,如果您真的需要知道詳細規格(腳位),Intel官網(傳送門)或AMD官網都查的到。

八、要選那一顆CPU比較好? 這要看您的需求與預算。

一定要有需求及預算,否則無法建議。大部份的消費者都是看CP值,但我的建議是寧可效能過剩,也不要效能不足。電腦是你在用,請不要為難你自己。

對了,我在教你一招最快的,萬一你實在不知道哪一顆CPU比較好,你直接看價格啊,越貴的越好。(哈哈)

挑CPU通常會以用途來區分:

例如文書機、遊戲機、繪圖機、影片剪輯機來區分。

Intel:

文書:i3

遊戲/繪圖/剪輯:i5 → i7 → i9(看預算拉等級)

AMD:

文書:R3(新款較少,實務多從 R5 起)

遊戲/繪圖/剪輯:R5 → R7 → R9

其實很好區分,3是低階,5是中階,7、9是高階。

一句話重點:卡關就看預算;預算夠就上更高一級。

請參考:【電腦升級】玩遊戲但效能不足,我應該升級cpu+主機板+記憶體+SSD+顯卡,還是整台換新?

九、CPU價格概念(落點參考)

直接舉例

Intel: i3【4核8緒】約5千元,i5【10核16緒】約8千元,i7【16核24緒】約1萬3千元,i9【24核32緒】約2萬元。

AMD: R3【4核/8緒】約4千元,R5【6核12緒】約7千元,R7【8核16緒】約1萬1千元,R9【16核32緒】約1萬8千元。

簡單講:I3約5千,I5約8千,I7約1萬3左右,I9約2萬左右。

一句話重點:AMD 常見更高 CP 值;Intel 生態與穩定仍是賣點。

十、怎麼組比較划算,CP值比較高?

如果你的預算夠,我當然不反對你直接用i7的CPU,但如果你問我要用哪一種CP值比較高,建議是文書機用i3,繪圖遊戲機用i5,強調效能用i7或I9。

如果是一般的文書、上網、看影片,那麼隨便組一台i3+16G記憶體+SSD,基本上就嚇嚇叫了,沒有什麼問題,速度包你滿意。

如果是繪圖呢?那要 i5或i7?

這要看您的繪圖是2D或3D,還有3D渲染的圖多不多。

如果是遊戲呢?那要 i5或i7?

這要看您玩遊戲是玩哪一款?還有您是否要追求極致效能。

不過一般來說最簡單的作法是,直接看您的預算,如果預算夠,那當然是i7>i5。

買3C產品用CP值來挑選很正常,但除了CP值之外,你還要看穩定性、品牌偏好、維修保固等等而定。

問1:我有遊戲及繪圖需求,I5跟I7會差很多嗎?

答:如果您追求效能,肯定是i7比I5快,但I7也比I5貴很多,所以還是要回到您的需求與預算上來看。如果預算OK的話,那就直接組到I7吧,這是奇摩子的問題。

問2:我只是文書上網需求,應該要組I3還是I5?

答:I3與I5的價格差了快一倍,但對於文書上網用途來說,其實I3肯定就夠了,您組到I5不會比較快,為何?這叫效能過剩。也就是說I3已經可以百分百完成您的文書上網需求,您就算組到I5,其實也不會感覺比較快。

問3:那我要如何避免「效能過剩」的問題?

答:以文書上網來說,那肯定是I3就夠了,但如果是遊戲、繪圖、影片編輯來說,這真的就很難講,因為每個人的需求不同,有人遊戲只玩2D的LOL,有人遊戲是要玩3D遊戲大作如吃雞。再加上每個人的主觀感受也不同,所以最後到底要I5或I7,還是會以個人的需求與預算而定。

以遊戲PUBG為例:

第一種:I5-14500+RTX3060 可不可以玩? (當然可以啊)

第二種:I7-14700+RTX4060 是不是會更好? (廢話)

問4:請問主要工作需求多開網頁的話,我需要注重CPU還是RAM呢?您的專業推薦RAM多少大小或幾核心呢?

答:文書需求,就是I3+8G+SSD就夠了,如果擔心8G 記憶體不夠,那就升級到16G。請參考:買電腦通常不是規格有問題,而是預算的問題。

問5:我追求遊戲效能,但預算有限,我應該先CPU,還是先顯卡?

答:一般都是先CPU,CPU不能太差,再來才是顯卡,例如有人會問I5+RTX3070會不會有推不動的問題? 這個問題不是問題,你這樣組也一定能玩,只是大部份人不會這樣組。

總之以遊戲機來說CPU裝到I5是一定要的,以3A大作來說,顯卡裝到GTX1660-6G是一定要的,主要還是看您的需求與預算。

請參考以下這一篇升級實例:I5-6400+16G+GTX960 玩3A大作覺得LAG,把顯卡升級到RTX2060 SUPER 8G 有用嗎?

還有這一篇:我的第9代I5-9400F+GTX1660TI玩流亡黯道POE經常卡頓,CPU滿載,怎麼辦? (升級CPU解決)

問6:會推薦買I9-13900KS嗎? 要買哪一顆CPU比較好?

答:沒有需求及預算的選購詢問,都是瞎聊,所以這個要看需求,看預算,看個人喜好→ 說明

十一、無論你用什麼廠牌或等級的CPU,SSD都是標配

就算您只是組一台I3文書機,SSD都是標配,為何?速度快三倍有人會反對嗎?

說明:【SSD選購建議】我該加裝SSD固態硬碟嗎?

好,看到這裡你有沒有感覺好累了,怎麼那麼複雜啊,其實一點都不複雜,你只要預算夠,哪有什麼問題,通通沒有問題。(點頭)

請打起精神,快講完了,請繼續看下去~

十二、CPU 散熱器的選擇

CPU都有附散熱器,一般建議就是用原廠的即可,除非是超頻版(Intel 尾碼是K) 才需要加購散熱器。注意:AMD 第五代的超頻版不一定有附散熱器(說明)。

散熱器有分空冷及水冷,一般建議用空冷的即可,價格約在1千元左右。

請參考:超頻與CPU散熱器的選購建議

問:是否要改裝塔扇呢?

答:目前的組裝情況是I3、I5都是用原廠風扇,I7、I9則是會改裝塔扇,主要是為了安靜,I7如果不裝塔扇風切聲真的滿吵的,另一個優點就是改裝塔扇通常溫度可以在降個10度左右,舉例,原裝風扇燒機80度,改成塔扇後燒機約70度。

一句話重點:想靜音與穩定,i5 起跳直接上塔扇。(I3我是覺得不需要裝塔扇啦)

常見問題:CPU的風切聲 (平常滿安靜的啊,怎麼突然變大聲?)

問:想要效能高,又想要低溫,怎麼辦?

答:可以從CPU散熱器下手,但也不是你散熱器裝的越好就會越低溫,因為每顆CPU的體質不同、相關零組件也不同,例如:水冷散熱器的降溫效果會比空冷好嗎?

十三、升級 vs 換新

問1:為何我開啟遊戲後,CPU使用率立刻100%?

答:很多時候不是你的電腦有問題,而是你的電腦效能不夠 (說明),但升級CPU的結果有可能跟你整台換新差不多。

問2:CPU要相差幾代升級比較有感?

答:這要看需求,不是看第幾代 (說明)

問3:2017年的I7-7700目前使用正常,但CPU效能不足,想要升級CPU及主機板,可以嗎?

答:升級一定可以,但也要看是否划算;不要以為升級一定會比較省錢,看似省錢但實際上也沒有省多少,可能反而吃虧。

為何?電腦效能不足,所以想升級CPU+主機板,可能連記憶體也要升級,如果遊戲需求那顯卡也要升級,升級顯卡後可能連電供也要升級,然後SSD容量不夠大也要升級,總之這樣升級後的結果是CPU+主機板+記憶體+顯卡+SSD+電供都要換新,那跟你買一台全新的電腦有什麼差別?

請參考:我的電腦可以升級嗎?還是直接換新?

常見問題:

問1:我要怎麼知道我的CPU是哪一顆?

答:直接到工作管理員中查看,請參考 如何查電腦的規格、廠牌及型號

問2:CPU的故障率,哪一牌比較低?

答:CPU的故障率其實很低,應該是電腦零組件中故障率最低的,特別是保內的故障率真的很低。

問3:我希望買一台電腦能用5年以上,盡量不要故障。

答:CPU的保固只有三年,不過故障率很低,大部份的時候電腦淘汰通常也不是CPU故障了,而是電腦3~5年後太慢了,你會覺得奇怪,同一台電腦同一套系統會何會越來越慢?這是因為軟體不斷的更新迭代,軟體更新了,你的硬體(CPU)沒更新,電腦的效能就不夠用了,這種情況下就算電腦沒故障你還是要換新電腦了。因此目前的電腦通常抓5年,5年以上你差不多就要換一台電腦了。請參考:我該送修或換新?

問4:我是不是CPU買比較好一點,性能更好,那電腦就可以用比較久?

答:不一定,電腦零組件都有使用年限,目前就是3~5年,你CPU買好一點那是性能好,不代表可以用的比較久,主要還是要看你的需求,如果你只是文書上網,你就算買到I7跑起來其實也跟I3差不多,你還不如先買I3,把省錢下來,5年後在換一台最新款的I3。請參考:我的電腦可以升級嗎?

問5:CPU如果壞掉要怎麼送修?

答:以Intel為例,直接打電話到intel報修。

intel客戶支援中心:0800-455168 (週一~週五 上午9點~下午5點)

請參考:intel 送修流程。

CPU是否故障,一般的使用者是無法檢測的,我建議是請維修的店家幫你送修,你出代送費,這樣你可以省下很多麻煩。CPU故障你就別忙了,花點維修費讓專業的來吧。

問6:筆電的CPU型號跟桌機好像不太一樣,對吧?

答:是的,是有一點不一樣,也無法通用。

請參考:筆電的CPU型號怎麼看?

問7:我有模擬器的需求,要如何開啟開啟虛擬化VT?

答:虛擬化技術在intel叫VT,在AMD叫SVM,請到BIOS開啟VT虛擬化技術。

問8:Pentium 系列是不是沒辦法從型號知道是第幾代?

答:是的,建議你直接google一下「CPU 型號」,答案就出來了。

問9:我有兩台win10想升Win11,但系統都說不支援該處理器,能更換CPU嗎?

答:不需要換CPU也能升到win11,但不是用官方正規的方法,而是需要重灌。

請參考:【電腦重灌】Windows 11 系統安裝

問10:電腦超頻CPU是有必要嗎 ?

答:見人見智,我是覺得沒必要超頻→說明。

問11:CPU I7-13700K,主機板用B760或Z790 ,有什麼差別?

答:你直接Google這兩張主機板的型號,然後到官網查規格,你就會發現兩張的規格不一樣,但你看了半天,如果你還是看不出來差別的話,那對你來說就是沒有差別,都可以。(說明)

問12:CPU的工作頻率要怎麼看?

答:除非您有超頻,否則工作頻率其實都是用預設值,您不需要做調整。

CPU的工作頻率主要有三項:主頻、倍頻、外頻

以i7-11700【8核/16緒】2.5GHz(↑4.9GHz) 為例

CPU的主頻(時脈速度)=倍頻*外頻

4800=48*100

*倍頻是指CPU與外頻之間的比例關係

*外頻是指系統匯流排的工作頻率,主要反應了CPU與周邊設備的資料傳輸速度。

問13:您並沒有直白告訴我那些CPU是10幾年前的產品,只說是二手的,對我這種不懂電腦的,一開始還真不懂您答覆。(知識落差)

答:本文你先看,如果看不懂,不了解,沒關係,直接pass,找有信譽的店家幫你組裝,而不是一直要鑽牛角尖,想要了解到底哪一個CPU是幾年前的,哪一顆CPU比較適合,其實每個人的需求及預算都不一樣,因此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告訴你,哪一顆CPU比較好,哪一顆不好。(說明)

問14:CPU的時脈也會一直跳動,然後某些核心的溫度也很高,想請問是正常的嗎?

答:電腦能夠正常使用,那就是正常。(說明)

問15:我開XMP(記憶體超頻)有問題,關了就正常,這是我的CPU體質不好? 或主機板的問題嗎?

答:不一定,這個需要你交叉測試,例如換CPU、換記憶體、換主機板,一般來說,只要預設值能正常,那就是正常,至於能不能超頻,這個要超超看才知道,但不能超也不代表零組件就是有問題。(說明)

問16:低階的CPU能推動的高階的顯卡嗎? 例如R3-4100+RTX4070?

答:能用+能玩,但能不能順不一定,你試試看就知道了→說明

▼其他電腦零組件的選購與推薦:

1. CPU (本文)

2. 主機板

3. 顯示卡

4. 記憶體

5. 固態硬碟SSD

6. 傳統硬碟HDD

7. 電源供應器

8. DVD/藍光 燒錄器

9. 機殼

10. CPU散熱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站長介紹:歐飛先生

◎ 發問技巧:常見問題

◎ 電腦組裝:找歐飛/組電腦

相关推荐

竹子如何手工打磨抛光
365bet是什么

竹子如何手工打磨抛光

📅 07-18 👁️ 7319
《剑灵》外观收集癖:哪些时装最值得入手?
365bet是什么

《剑灵》外观收集癖:哪些时装最值得入手?

📅 10-10 👁️ 6937
公顷换算市亩
365bet是什么

公顷换算市亩

📅 10-07 👁️ 6414